【原文】
天下事焉能尽如人意?古来成大事者,半是天缘凑泊①,半是勉强迁就②。金陵之克,亦本朝之大勋③,千古之大名,全凭天意主张,岂尽关乎人力?天②大名,吝之惜之,千磨百折,艰难拂乱而后予之④。老氏所谓“不敢为天下先”者,即不敢居第一等大名之意。弟前岁初进金陵,⑧屡信多危悚儆戒之辞⑤,亦深知大名之不可强求。
今少荃二年以来屡立奇功⑥,肃清全苏,吾兄弟名望虽减,尚不致身败名裂,便是家门之福。劳师虽久而朝廷无贬辞⑦,大局无他变,即是吾兄弟之幸。只可畏天知命,不可怨天尤人⑧。所以养身袪病在此,所以持盈保泰亦在此⑨。
【注释】
①天缘:天意促成的因缘、机缘。凑泊:促成,形成。
②迁就:降格相就,曲意迎合。
③大勋:大勋劳,大功业。
④拂乱:违反其意愿以乱之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”
⑤危悚:危惧。儆戒:警戒,戒备。
⑥少荃:李鸿章(1823—1901),晚清名臣、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,安徽合肥人,世人多尊称李中堂,亦称李合肥。本名章桐,字渐甫或子黻,号少荃(泉),晚年自号仪叟,别号省心,谥文忠。淮军创始人和统帅、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、晚清重臣,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,授文华殿大学士。著有《李文忠公全集》。二年:指同治二年(1863)。
⑦劳师:使军队疲劳。
⑧“只可”二句:畏天知命,知天命,识时务。怨天尤人,怨恨命运,责怪别人,指对不如意的事一味归咎于客观。
⑨持盈保泰:指处在极盛时要谦逊谨慎以保持平安。
【翻译】
天下事怎能尽如人意?自古以来成就大业的人,一半是天意因缘的相凑促成,另一半则是人为努力强求的原因。
攻克金陵,也是本朝的大功勋,千古的大功名,这全都是凭借上天意旨做主,怎么会完全由人力决定呢?上天对于大功名,吝惜得很,经千百次折磨、艰难动乱之后才能给予。老子所说的“不敢为天下先”这句话,就是说不敢身居天下第一等大功名的意思。弟弟你前年刚刚进驻围攻金陵的时候,我多次写信给你并大多是劝诫你小心儆戒的言辞,因为我也深知大功名是不能勉强邀求的。
少荃(李鸿章)自从同治二年以来屡建奇功,肃清江苏全境,我辈兄弟的名望声誉虽然降低,但还不至于身败名裂,这就已经是家门的福分了。让军队疲惫困顿的时间已经很长了,而朝廷并没有贬斥之辞,大局没有发生其他意外的变故,这就是我们兄弟值得庆幸的事了。我们只应该敬畏上天,相信天命,万万不能埋怨上天,归罪别人。我们用以保养身体、祛除疾病的方法靠这个,我们用来维持家族兴旺之象、保持畅通安泰的方法也是靠这个。
【点评】
老子说:“功成,名遂,身退,天之道。”在获得功名利禄之后,需要考虑如何才能不为功名利禄所累,既能够拿得起,又能够放得下,既能够进得去,又能够出得来。实际上,能够做到“身退”是很难的,因为人性本贪,迷恋金钱权势。这就需要有清醒的头脑,看透世事人情;又需要有舍的勇气,懂得全身而退的哲理。曾国藩十分清楚这个道理,他说:“日中则昃,月盈则蚀,五行生克,四序递迁,休旺乘除,天地阴阳,一定之理,况国家乎?况一省乎?况一家乎?”翻阅历史,经常看到“狡兔死,走狗烹;飞鸟尽,良弓藏;敌国破,谋臣亡”的悲剧在上演。因此,曾国藩时常提醒自己“富贵常蹈危”这一残酷的历史教训。
曾国藩认为,人之所以不懂得适可而止、持盈保泰的道理,大半是因为贪欲所致,从而表现出求满求全的心态。他说:“知足天地宽,贪得宇宙隘。岂无过人姿,多欲为患害。在约每思丰,居困常求泰。富求千乘车,贵求万钉带。未得求速偿,既得求勿坏。”但是,福兮祸所伏,祸兮福所倚,在汲汲于功名富贵而志得意满时,灾难和危机也会随之而来:“岁燠有时寒,日明有时晦。时来多善缘,运去生灾怪。诸福不可期,百殃纷来会。片言动招尤,举足便有碍。”而且,需要警惕的是,有了这种求满的心态,便会陷入攀比的漩涡而不能自拔:“己拙忌人能,己塞忌人遇。己若无事功,忌人得成务。己若无党援,忌人得多助。势位苟相敌,畏逼又相恶。己无好闻望,忌人文名著。己无贤子孙,忌人后嗣裕。争名日夜奔,争利东西骛。但期一身荣,不惜他人污。闻灾或欣幸,闻祸或悦豫。问渠何以然,不自知其故。”攀比的可怕之处在于,它会激发人内心深处的嫉妒、虚伪、愤怒、残酷等负面情绪,在欲望的牵引下迷失自己,做出损人不利己的行为,结果是:“天道常好还,嫉人还自误。”这也是古人讲的,机关算尽太聪明,反误了卿卿性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