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夷务本难措置①,然根本不外孔子忠、信、笃、敬四字。笃者,厚也。敬者,慎也。信,只不说假话耳。然却极难。吾辈当从此字下手,今日说定之话,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。如必推敝处主持②,亦不敢辞。祸福置之度外,但以不知夷情为大虑③。沪上若有深悉洋情而又不过软媚者④,请邀之来皖一行⑤。
以正理言之,即孔子忠敬以行蛮貊之道⑥。以阴机言之⑦,即句践卑辱以骄吴人之法⑧。闻前此沪上兵勇多为洋人所侮慢⑨,自阁下带湘淮各勇到防,从无受侮之事。孔子曰能治其国家,谁敢侮之。我苟整齐严肃,百度修明⑩,渠亦自不至无端欺凌(11)。既不被欺凌,则处处谦逊,自无后患。柔远之道在是(12),自强之道亦在是。
【注释】
①夷务:清代后期指与外国有关系的各种事务。措置:安排,料理。
②推:推荐,推举。
③大虑:指需要反复考虑的重大问题。
④沪上:上海的别称。深悉:指了解得比较透彻。软媚:阿谀奉承。
⑤皖:安徽省的别称。
⑥蛮貊:泛指四方落后国家。
⑦阴机:机巧,机谋。
⑧句践:勾践(约前520—前465),春秋末越国国君(前496—前465)在位。姓姒,名勾践,又名菼执。曾败②吴,屈服求和。后卧薪尝胆,发愤图强,终成强国。前473年灭吴。
⑨侮慢:对人轻忽,态度傲慢,乃至冒犯无礼。
⑩百度:百事,各种制度。修明:整饬昭明。
(11)渠:方言,他。
(12)柔远:安抚远人或远方邦国。
【翻译】
洋务问题本来很难处置,但根本问题,也不外乎孔子所说的“忠、信、笃、敬”四个字。笃,就是质厚敦实。敬,就是谦虚谨慎。信,就是诚实无华。然而,这几个字说起来容易,真正做到是极难的。我们应当从这几个字下手,今天说定的话,明天不能因为小的利害关系就改变。如果一定要推举我主持洋务,我也不敢推辞。我可以将祸福置之度外,但是因为不了解外国的情形而深感忧虑。上海那里如果有很懂洋务、了解洋情而又淳厚正直的人,可以请他到安徽来一趟。
从正理上说,我们以孔子的忠敬来与洋人打交道。从权谋机变上说,我们可以采用勾践自辱其身以使洋人骄傲的方式来对付洋人。听说前些日子,上海的兵勇大多都被洋人侮辱轻慢,而自从你带湘淮各处兵勇防卫以来,还从没有发生过受辱的事情。孔子说:“能够自治的国家,没有人敢侮辱。”如果我们整齐队伍严肃法纪,各种事宜都处理得妥当,自然不会无端受侮。既然不被欺凌,就要处处谦逊,这样自然就没有后患了。以柔远之道谋发展是这样,自强之道也是这样。
【点评】
“忠、信、笃、敬”是曾国藩从中国儒家伦理中发掘出的为人处世原则,也是他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。“忠”指忠于土地和人民,“信”指诚实守信,“笃”指敦厚朴实,“敬”指慎重庄敬。
李鸿章得恩师曾国藩的真传,他曾这样说道:“与洋人交际,以吾师(曾国藩)忠、信、笃、敬四字为把握,乃洋人因其忠信,日与缠绕,时来亲近,非鸿章先亲之也。委屈周旋,但求外敦和好。”
他还特别提到恩师曾国藩赠送给他的“诚字锦囊”,诚者,信也。曾国藩认为,诚实是守信的表现,对于外交,双方首先彼此诚信,遵守和约。李鸿章认为这个诚字锦囊“实在有理”,是“颠扑不破”的。并说,后来“办理交涉不论英俄德法,我只捧着这个锦囊,用一个诚字,同他相对,果然没有差错,且有很大收效的时候。古人谓一言可以终身行,真有此理”。当然,这个诚字锦囊也要视情况来灵活运用,若对方不讲诚信,我们要谨慎行事;若对方狡猾诡辩,我们要坚持原则,不能答应其贪得无厌的要求。所以,曾国藩说:“显违条约,轻弃诺言,而后为失信也。即纤悉之事,闼笑之间,亦须有真意。”
“敬”是曾国藩为人处世以及对外关系的另一重要原则。曾国藩说:“主敬则身强。……内而专静统一,外而整齐严肃,敬之工夫也;出门如见大宾,使民如承大祭,敬之气象也。”曾国藩认为,待人接物,须“常存敬畏之心”,敬是一种礼节,也是一种尊重,更是对百姓对国家的一种负责。具体到对外关系而言,曾国藩认为“信”是交往的基础,“敬”则是交往的策略。由“信”、“敬”发展而来的主和外交政策,目的是为国家的自强谋求长期的和平环境。
也有人认为,“忠”、“信”、“笃”、“敬”不过是曾国藩在外交上忍辱退让的遁词,甚至是以牺牲国家主权、民族利益为巨大代价的。但是,从某种程度上说,这是曾国藩处理外事关系的柔和之道,也是“隐忍徐图”的自强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