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勤俭自持①,习劳习苦,可以处乐,可以处约②,此君子也。⑧服官二十年③,不敢稍染官宦气习,饮食起居,尚守寒素家风④,极俭也可,略丰也可,太丰则吾不敢也。凡仕宦之家,由俭入奢易,由奢返俭难。尔年尚幼,切不可贪爱奢华⑤,不可惯习懒惰。无论大家小家、士农工商,勤苦俭约,未有不兴⑥,骄奢倦怠,未有不败。
大抵军政吏治⑦,非财用充足,竟无从下手处。自王介甫以言利为正人所诟病⑧,后之君子例避理财之名,以不言有无,不言多寡为高。实则补救时艰⑨,断非贫穷坐困所能为力。叶水心尝谓⑩,仁人君子不应置理财②不讲,良为通论(11)。
【注释】
①自持:自己维持,自己坚持。
②处约:生活在穷困之中。《论语·里仁》:“子曰:‘不仁者,不可以久处约。爷”
③服官:为官,做官。
④寒素:家世清贫低微。
⑤奢华:奢侈浮华。
⑥兴:蓬勃发展,兴旺。
⑦军政:军中政教,军中政事。
⑧王介甫:王安石(1021—1086),字介甫,号半山,谥文,封荆国公。世人又称王荆公。北宋抚州临川人,北宋著名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、改革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诟病:指出他人过失而加非议、辱骂。
⑨时艰:时局的艰难困苦。
⑩叶水心:叶适(1150—1223),字正则,号水心,世称水心先生。
永嘉(今温州市鹿城区)人。南宋著名思想家、文学家、政论家,永嘉学派代表人物。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,与当时朱熹的道学派、陆九渊的心学派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(11)通论:通达的议论。
【翻译】
勤俭自立,习惯劳苦,能够置身于优裕的环境中,也能够置身②节俭的环境中,这才是知书达理的君子。我做官二十年,一丝一毫不敢沾染官宦的奢侈习气,日常的饮食起居,还谨守着贫寒朴素的家风,极为俭朴也可以,略微丰裕也可以,但是太丰裕就不敢领受了。凡是做官的人家,由俭朴到奢侈很容易,可是由奢侈恢复到俭朴可就难了,你年纪还小,千万不敢贪恋奢侈浮华,不可养成懒惰习气。无论是资财丰厚的大家族还是勤劳俭朴的小家庭,无论是士子、农民还是雇工、商人,只要是勤俭节约的,没有不兴旺的;只要是骄奢倦怠的,没有不破败的。
大抵治军、治国方面,没有充足的财力物资,就无从下手。自从王安石因谈论财利而被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评论批驳后,后世的君子们就都避开理财的问题,以从不说有无钱财和财力多寡为清高。实际上到了补救国力、扭转时势的时候,断断不是贫穷困苦就能解决问题的。叶适曾经说过,仁人君子不应当不讲理财问题,这真是个很通达的说法。
【点评】
古有云:“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。”礼生于有而废于无,故君子富,好行其德;小人富,以适其力。但是,“廪实”不是天生的衣食无忧,而是靠勤俭节约来慢慢经营。勤俭二字是“廪实”中最重要的秘诀。
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我国自古就有以勤俭作为修身齐家治国的良策,《尚书》曰:“惟日孜孜,无敢逸豫”,“克勤于邦,克俭于家”。《左传》引云:“民生在勤,勤则不匮”,“俭,德之共也;侈,恶之大也”。《周易》有“君子以俭德辟难”之说,《墨子》亦有“俭节则昌,淫佚则亡”之论,李商隐《咏史》有“历览前贤国与家,成由勤俭破由奢”之叹,《新五代史》亦有“忧劳可以兴国,逸豫可以亡身”之鉴。《宋史》云:“惟俭可以助廉,惟恕可以成德”,俭还可养廉,俭可成德,勤俭是为了戒骄戒奢,还可培养我们坚强不息、独立自主、克制物欲、勤俭持家的精神品质。
曾国藩熟读儒家经典,深谙此道。正如曾国藩所言:“即今世运艰屯,而一家之中,勤则兴,懒则败。”同治七年(1868)曾国藩作《妇幼功课学》教导家人居勤居俭,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下厨烧灶,纺纱织布,事事躬亲。并添四语云:“家俭则兴,人勤则健,能勤能俭,永不贫贱。”家境渐丰后,曾家不如往日节俭,骄奢之气渐长。一次在与万箎轩谈论家事时,曾国藩对万家依旧的俭朴习惯赞叹不已,同时还为自己不够省俭的行为惭愧不已,“自省有俭之名而无俭之实”。他认为子孙后代若精神懈怠,不勤不俭,挥霍无度,万千家业,也会朝夕间倾覆。他还引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中“由俭入奢易,由奢返俭难”警语来告诫子孙后代“勤苦俭约,未有不兴,骄奢倦怠,未有不败”的道理。
同时,身为封疆大吏的曾国藩,也常以“勤俭”秘诀来教诲幕僚及地方官员。明、清两朝徽州出大商大贾,他经常给幕僚讲述徽商理财致富之道,他认为徽商致富的原因就是“勤俭”二字:徽州以勤俭甲于天下,所以其富庶也甲于天下。同样,他也多次给为官的弟弟们讲述节俭的道理,如《书赠仲弟六则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