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古之君子之所以尽其心、养其性者①,不可得而见;其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则一秉乎礼。自内焉者言之,舍礼无所谓道德;自外者言之,舍礼无所谓政事。故六官经制大备②,而以《周礼》名书。春秋之世,士大夫知礼、善说辞者,常足以服人而强国。战国以后,以仪文之琐为礼③,是叔齐之所讥也④。荀卿、张载兢以礼为务⑤,可谓知本好古,不逐乎流俗。近世张尔岐氏作《中庸论》⑥,凌廷堪氏作《复礼论》⑦,亦有以窥见先王之大原⑧。秦蕙田氏辑《五礼通考》⑨,以天文、算学录入为观象授时门;以地理、州郡录入为体国经野门;②著书之义例,则或驳而不精;其②古者经世之礼之无所不该,则未为失也。
【注释】
①尽其心:竭尽心力。养其性:修养身心,涵养天性。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存其心,养其性,所以事天也。”
②六官:周六卿之官。《周礼》以天官冢宰、地官司徒、春官宗伯、夏官司马、秋官司寇、冬官司空分掌邦国之政,总称六官或六卿。经制:治国的制度。
③仪文:礼仪形式。
④叔齐:商孤竹君之子,名智(或作致),字公达,齐为谥号。
⑤荀卿:即荀况(约前313—前238)。战国赵人,世称荀卿。汉时谓之孙卿。曾在齐,游学稷下,三为祭酒。去齐至楚,春申君任以兰陵令。晚年专事著述,终老兰陵。学宗儒术而言性恶,谓须恃礼义以矫其枉,乃得从善。战国末著名政治家韩非、李斯,曾师事其门。经学辞赋,对后世殊多影响。张载(1020—1077):字子厚,祖籍大梁(今开封),徙家凤翔郿县(今宝鸡眉县)横渠镇,人称横渠先生。宋仁宗嘉祐二年(1057)进士,官至同知太常礼院,赐谥明公。北宋哲学家,理学创始人之一。
⑥张尔岐(1612—1678):字稷若,号蒿庵,山东济阳人。明清之际著名经学家。《清史稿》中有传。
⑦凌廷堪(1755—1809):字仲子,一字次仲,安徽歙县人。乾隆五十四年(1789)应江南乡试中举,次年中进士,例授知县,自请改为教职,入选宁国府学教授。之后因其母丧到徽州,曾一度主讲敬亭、紫阳二书院,后因阮元聘请,为其子常生之师。毕力著述十余年。
⑧大原:根源,根本。
⑨秦蕙田(1702—1764):字树峰,号味经,江南金匮人。乾隆元年(1736)进士,授编修,累官礼部侍郎,工部、刑部尚书,两充会试正考官。治经深于《礼》,继徐乾学《读礼通考》作《五礼通考》。又有《周易象日笺》、《味经窝类稿》等。
【翻译】
古代的君子是如何竭尽心力修养德行的,我们现在是不能看到了;但他们修养身心,管理家庭,治理国家,平定天下,却都秉持礼法。从内部而言,舍弃了礼法就谈不上道德;从外部而言,舍弃了礼法就无法协理政务。所以六卿之官设置完备,而记录典籍以《周礼》做书名。春秋时代,士大夫通晓礼法,擅长游说辞令的人,常能说服众人,实现自己的主张,因而使国家强盛。但是战国以后,将仪式的华美琐碎作为礼法,就是叔齐所讥讽的虚有其表。荀卿、张载小心谨慎地以礼为实务,可称得上知晓根本,喜好古风,不追逐流俗啊!近代张尔岐作《中庸论》、凌廷堪作《复礼论》,也可以从中看到先王教化原貌的佳处。秦蕙田编辑《五礼通考》,把天文、算学录入观象授时门一类,把地理、州郡录入体国经野门一类,对于著书的意义和条例来说,就有些繁杂不精,但该书对古代经营世事的礼则都全盘具备了,也就说不上有什么失误了。
【点评】
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,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。作为典章制度,它的作用是调整各种社会关系,使人人各安其本分;作为道德规范,它是各种社会行为的规范和准则,目的是使人人各尽其本分。孔子说:“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。”既用道德来教化人民,又用礼仪使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合乎规范。这样,就可以维持贵贱、尊卑、长幼、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,使国家得以长治久安。曾国藩认为,礼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巨大,不论修齐,还是治平,礼都贯乎始终。道德修养因礼仪而显,政事之效因礼乐而明。但是,曾国藩提倡的是礼的精神和实质,而不是虚有其表的繁文缛节。
因此,曾国藩在选官任人时,特别注重廉矩的操守。他说:“大抵观人之道,以朴实廉介为质。以其质而更傅以他长,斯为可贵。无其质则长处亦不足恃。甘受和,白受采,古人所谓无本不立,义或在此。大约有操守而无官气,多条理而少大言,本此四者以衡人,则于抽厘之道,思过半矣。”这就是说,考察人才的优劣,应当看他是否具备朴实廉介的品质。有这样的品质,又有其他的特长,才是最可贵的。如果没有这样的品质,即使有其他的特长,也是靠不住的。不仅如此,曾国藩也严于律己,以身作则,倡导廉矩的风气。他说:“天下滔滔,祸乱未已,吏治人心,毫无更改,军政战事,日崇虚伪,非得二三君子,倡之以诚朴,道之以廉耻,则江河日下,不知所届。默察天意人事,大局殆无挽回之理。鄙人近岁在军,不问战事之利钝,但课一己之勤惰。盖战虽数次得利,数十次得利,曾无小补。不若自习勤劳,犹可稍求一心之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