挺经

《挺经》一书是曾国藩临终前的一部压案之作,总结了曾国藩人生心得和成功经验的一部传世奇书,是一生的学问与事功达到顶点时的心法总结,用李鸿章的话说,是“精通造化,守身用世的秘诀”。
夫战,勇气也,再而衰,三而竭。国藩于此数语,常常体念。大约用兵无他巧妙,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。孙仲谋之攻合肥,受创张辽;诸葛武侯之攻陈仓,受创郝昭。皆初气过锐,渐就衰竭之故。惟荀罃之拔逼阳,气已竭而复振;陆抗之拔西陵,预料城之不能遽下,而蓄养锐气,先备外援,以待内之自毙。此善于用气者也。

【原文】

夫战,勇气也,再而衰①,三而竭。国藩于此数语,常常体念②。大约用兵无他巧妙,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。孙仲谋之攻合肥,受创②张辽;诸葛武侯之攻陈仓,受创②郝昭。皆初气过锐,渐就衰竭之故。惟荀罃之拔逼阳,气已竭而复振;陆抗之拔西陵,预料城之不能遽下,而蓄养锐气,先备外援,以待内之自毙③。此善于用气者也。

【注释】

①再:表示又一次,第二次。衰:减弱。

②体念:假设处于别人的位置考虑。

③自毙:自行倒仆,喻自遭失败或自受其害。

【翻译】

打仗,靠的就是勇气。第一次进攻,士气最旺盛;第二次进攻,士气就开始减弱;等到第三次进攻,士气几乎就完全衰竭了。这是古人的用兵经验,我对这几句话经常思索琢磨。大概用兵并无其他奥妙,经常保持锐气不使其用尽就可以了。孙权攻打合肥,受挫于张辽;诸葛亮攻打陈仓,败在郝昭手中。这都是因为起初锐气太盛,久攻不下士气逐渐衰竭的缘故。而荀罃能攻克逼阳,是因为本来已衰竭的士气,后来又重新振作起来;陆抗能够攻克西陵,是因为他预料到不能很快攻下这座城池,所以养精蓄锐,保持士气,先准备好外援坚守城外,等待城内无法困守而自动投降。这就叫做善于运用士气。

【点评】

“夫战,勇气也。”古人用兵的奥妙就是经常保持锐气不使其用尽。曾国藩也认为,用兵最重要的是气势两字,因此他说:“凡打仗,一鼓再鼓而人不动者则气必衰减。凡攻垒,一扑再扑而人不动者则气必衰减。”要保持锐气,关键在于善于养吾气。曾国藩认为,养锐气包含四点:一是养正气、防邪气。让士兵深信其是“正义”之战;二是善和气、防离气;三是练胆气、防怒气;四是严刚气、防骄气。“气不自壮,励之乃刚。”这里曾国藩重点提到两点,即善和气和练胆气。

善和气,防离气。治军之道在人和,团结就是力量。北宋刘书《刘子兵法》中言“万人离心,不如百人同心”。曾国藩最痛恨“败不相救”四字,他立誓要建立一支“诸将一心,万众一气”的队伍,并创制了《要齐心》的歌谣。在他努力下,湘军果然成为“齐心相顾,不肯轻弃伴侣”的部队。

练胆气,防怒气。好的军队必须要培养士兵的胆气,晚清中兴名臣胡林翼说:“胆量人人都小,英雄只不过是平日胆小,临时胆大而已。”湘军是一支由文人组建起来的军队,文人特点是思虑过度,贪生怕死。曾国藩想唤醒将士们的豪气与英姿,在挑选将官时,除考察其是否具备用兵之道、忠义之气外,还看他是否血气方刚,是否有不怕死的胆量。

此外,要保持锐气,还在于巧妙挫败敌气。曾国藩认为,挫敌气也有四点:一是用义夺心。宣传对方残暴无道,我方出师为了禁残止暴,救民于水火;二是用威夺气。宣传我师强大团结精良英勇,瓦解敌方士气;三是先声夺人。四是挫其锐气。首战以精兵胜之,挫其锐气。

用兵重气是曾国藩一直强调的观点,他说:“军中能成大事者,气之为也,人之为也。”留出余力,保持锐气,就会取胜,否则,必败无疑。正如他所说:“凡行兵须积蓄不竭之气,留有余之力,《左传》所称再衰三竭,必败之道也。
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 七十二渡 评论 夫战,勇气也,再而:胆量人人都小,英雄只不过是平日胆小,临时胆大而已。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
型世言

《型世言》,全称《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》,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,约刻于崇祯五年(1632)。型者,模也,榜样之谓也,这是一部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