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至于强毅之气①,决不可无,然强毅与刚愎有别②。古语云自胜之谓强③。曰强制,曰强恕④,曰强为善,皆自胜之义也。如不惯早起,而强之未明即起;不惯庄敬⑤,而强之坐尸立斋⑥;不惯劳苦,而强之与士卒同甘苦,强之勤劳不倦,是即强也。不惯有恒,而强之贞恒,即毅也。舍此而求以客气胜人⑦,是刚愎而已矣。二者相似,而其流相去霄壤⑧,不可不察,不可不谨。
【注释】
①强毅:刚强坚定,有毅力。
②刚愎:倔强执拗,固执己见。
③自胜:克制自己。《老子》:“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”
④强恕:勉力于恕道。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反身而诚,乐莫大焉;强恕而行,求仁莫近焉。
⑤庄敬:庄严恭敬。
⑥坐尸:古代祭祀时以臣下或晚辈象征死者神灵,代死者受祭,
称为“尸”。殷代之尸坐②堂上受祭,称为“坐尸”。
⑦客气:一时的意气,偏激的情绪。
⑧霄壤:天和地,比喻相去极远,差别很大。
【翻译】
至于强毅之气,绝对不能没有,然而强毅与刚愎的区别很大。古语说:“自己战胜自己称为强。”强制、强恕、强为善,这都是自己战胜自己的意思。如果不习惯于早起,就强迫自己天未亮就起来;如果不习惯于庄重恭敬,就强迫自己如同参加祭祀斋戒那样端庄;如果不习惯劳苦,就强迫自己与士卒同甘共苦,强迫自己辛苦劳作,这就是强。不习惯坚持,却能强迫坚定地持之以恒,这就是毅。除此之外,力求以气势战胜别人,这就是刚愎了。强毅与刚愎这两者看起来很相似,但事实上却有天壤之别,不可不察觉,不可不谨慎。
【点评】
曾国藩特别强调“强毅之气”的重要性。所谓强毅,强指自胜之道,毅指持之以恒。这也是发挥《周易》“自强不息”的道理。培养强毅之气,一要不怕苦,二要不自足。
先说不怕苦。曾国藩要求湘军将士要“不怕死”、要“耐受辛苦”,这来自于他的经验之谈:“吾生平长进,皆在危难之际。”曾国藩出身儒生,带兵打仗,失败一个接着一个。尤其是四次自杀未遂,其所遭受的挫折和失败,实非一般人所能想象。但他终于还是蓄气长志,屡败屡战,以坚忍自强之道取得了最后的胜利。这正应了孟子那段脍炙人口的名言: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”因此,曾国藩说:“故男儿自立,必有倔强之气。
再说不自足。曾国藩批评世家子弟多为膏粱之徒,胸无点墨,只知声色犬马之娱,丝毫没有进取之心。他说:“盖达官之子弟,听惯高议论,见惯大排场,往往轻慢师长,讥谈人短,所谓骄也。由骄字而奢、而淫、而佚,以至于无恶不作,皆从骄字生出之弊。而子弟之骄,又多由于父兄达官者,得运乘时,幸致显宦,遂自忘其本领之低,学识之陋,自骄自满,以致子弟效其骄而不觉。”骄傲者容易自满自足,盲目自大,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短处,以致沾染各种恶习,最终导致覆辙。而想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,德日新而业日进,就必须戒除骄气,将养谦德,学习孔子的“不耻下问”精神,以能问于不能,以多问于寡。所以,曾国藩总结出一句话:“天下无穷进境,多从‘不自足爷三字做起。
曾国藩还分析了“强毅”和“刚愎”的区别,前者是自胜,后者是胜人。自胜就是用强毅之气、倔强之气战胜人性的弱点,战胜自身的缺点;而胜人就是以忿激之气、刚愎之气逞一时之能,泄一时之愤,图一时之快,全然不计后果。这两者表面上看起来相似,实质上却判若云泥,在生活中不可不谨慎对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