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担当大事,全在明强二字。《中庸》学、问、思、辨、行五者①,其要归②⑥必明于,柔必强。凡事非气不举③,非刚不济④,即修身齐家,亦须以明强为本。难禁风浪四字譬还,甚好甚慰。古来豪杰皆以此四字为大忌。吾家祖父教人,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。故男儿自立,必须有倔强之气⑤。惟数万人困②坚城之下,最易暗销锐气。弟能养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⑥,此是过人之处,更宜从此加功。
【注释】
①此指《礼记·中庸》: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之。”
②要:要点,纲要。
③举:兴起,发动。
④济:成就。
⑤倔强:刚强,不屈服。
⑥销损:消耗减损。
【翻译】
想要担当大事,全要在明强这两个字上下工夫。《中庸》中的学、问、思、辨、行这五个方面,其要旨归结起来就是使糊涂的变得聪明,使柔弱的变得刚强。天下的事,没有志气就不能去做,做事不坚定就不能成功,即使是修身养家,也必须以明强为根本。以“难禁风浪”四个字做譬喻,说得很好,大慰我心。自古以来豪杰之士都以这四个字作为大忌。我祖父教导别人,也是以“懦弱无刚”四字作为大耻。所以男儿自立于世,一定要有刚强不屈的气概。只是数万人被困在坚固的城池之下,最容易暗中消磨锐气。老弟能够保养数万人的刚猛士气,长时间不至于消靡折损,这是你的过人之处,以后更应在这方面下工夫。
【点评】
曾国藩认为,不论是修身养家,还是担当大事,都要以明强为本。所谓英雄豪杰,都是时代的弄潮儿,能够在风浪的冲击中挺然特立,作第一等人物,所谓“男儿自立,必须有倔强之气”。曾国藩的“倔强”渊源有自,一方面是祖父的教导,“吾家祖父教人,也以‘懦弱无刚爷四字为大耻”;另一方面是母教的熏陶,“吾兄弟皆受母德居多,其好处亦正在倔强”。这让他养成了一种咬牙立志、不肯认输的脾气。他自己将之称为“打脱牙,和血吞”的“挺”字功夫。
需要注意的是,曾国藩所说的倔强,绝非刚愎自用。他说:“至于强毅之气,决不可无,然强毅与刚愎有别。古语云自胜之谓强。曰强制,曰强恕,曰强为善,皆自胜之义也。如不惯早起,而强之未明即起;不惯庄敬,而强之坐尸立斋;不惯劳苦,而强之与士卒同甘苦,强之勤劳不倦。是即强也。不惯有恒,而强之贞恒,即毅也。舍此而求以客气胜人,是刚愎而已矣。二者相似,而其流相去霄壤,不可不察,不可不谨。”也就是说,一般人对于“倔强”的理解,容易流为固执己见,不合时宜。因此,曾国藩特意拈出“明”字。所谓“明”,就是要明于事,明于理,明于人,明于我,审时度势,深谋远虑,认准目标,把“强”字用在刀刃上,使“强”字有英雄用武之地。也就是说,有了“明”的引导,才可以期待“强”的圆满结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