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三达德之首曰智①。智即明也。古来豪杰,动称英雄②。英即明也。明有二端:人见其近,吾见其远,曰高明;人见其粗,吾见其细,曰精明。高明者,譬如室中所见有限,登楼则所见远矣,登山则所见更远矣。精明者,譬如至微之物,以显微镜照之,则加大一倍、十倍、百倍矣。又如粗糙之米,再舂则粗糠全去③,三舂、四舂,则精白绝伦矣。
高明由于天分④,精明由于学问。吾兄弟忝居大家⑤,天分均不甚高明,专赖学问以求精明。好问若买显微之镜,好学若舂上熟之米。总须心中极明,而后口中可断。能明而断谓之英断,不明而断谓之武断。武断自己之事,为害犹浅;武断他人之事,招怨实深。惟谦退而不肯轻断,最足养福。
【注释】
①三达德:指智、仁、勇。达德,通行不变的道德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知、仁、勇三者,天下之达德也。”
②动:动不动,常常。
③舂: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。粗糠:即糠。稻、麦、谷子等农作物子实的皮或壳。
④天分:天资,天赋。
⑤大家:巨室,世家望族。古指卿大夫之家。
【翻译】
“智、仁、勇”这三个通行不变的德行中,排在首位的是“智”。智
就是明的意思。古往今来,豪杰志士、才能特出的人都被称为英雄。英也就是明的意思。明有两个方面:一般人只看到近前的事物,我则可以看见更加深远的事物,这叫高明;一般人只看到粗大显眼的东西或者事物明显的方面,我则可以看见更加细微的东西或者事物细微的方面,这叫精明。这里所说的高明,好比身处一室之中,人们只能看到近处的景物,如果登上高楼就看得远了,如果登上高山就看得更远了。而精明,就如极为细微之物,用显微镜照它,会放大一倍、十倍、百倍。又如满是粗糠的糙米,捣两遍就可以除去粗糠,捣上三遍四遍,就精细白净到极点了。
人是否高明,取决于天赋资质,而精明全赖于后天钻研学问的程度。我们兄弟如今侥幸身居高位,我们天赋资质都不算很高明,全靠勤学好问来求得精明。好问如同购买显微镜,可深知极细微的方面;好学如同将米捣舂了好几遍,可去粗取精。总之,必须心中了如指掌,而后口中说出自己的决断。对事物能了解明白后再做决断,就叫英断。不明所以,糊里糊涂就做决断,这就叫武断。武断自己的事情,产生的危害还不大;武断他人的事情,招致的怨恨就很深了。只有谦虚退让而不轻易下决断,才足以保住福分。
【点评】
曾国藩一生以“倔强”而出名,晚年时还说:“至于倔强二字,却不可少。功业文章,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,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。孟子所谓至刚,孔子所谓贞固,皆从倔强二字做出。”龙梦荪在《曾文正公学案序》中说:“虽极人世艰苦之境,而不曾少易其心;虽遇千挫百折之阻,亦不足以夺其志。”
但是,曾国藩的“倔强”,并非一味莽撞前行,也非一味刚愎自用。他一再强调,“强”自“明”出。他认为,“明”有两种,一是高明,二是精明。“明”的获得,除了天赋的资质外,全靠后天的勤学好问。曾国藩的“明强”思想,正是在宦海浮沉的惊风骇浪中总结出来的。曾国藩告诫弟弟,处处显露精明,其实处处不精明,很可能带来灾难,实非载福之道,因此要学会可行可藏,不怨不尤。他说:“兄自问近年得力,惟有一悔字诀。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,可屈可伸,可行可藏,又每见得人家不是。自从丁巳、戊午大悔大悟之后,乃知自己全无本领,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。故自戊午至今九载,与四十岁以前迥不相同,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,以不怨不尤为用。立者,发奋自强,站得住也;达者,办事圆融,行得通也。”“悔”字,就是悔过自新之谓。曾国藩悟出一个道理,即自己并非本领甚大,成功也非一味硬干,还需要智慧的明灯照亮前路。老子说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曾国藩的明强并用,意味着他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