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凡国之强,必须多得贤臣工①;家之强,必须多出贤子弟②。此亦关乎天命,不尽由于人谋。至一身之强,则不外乎北宫黝、孟施舍、曾子三种③。孟子之集义而慊④,即曾子之自反而缩也⑤。惟曾、孟与孔子告仲由之强⑥,略为可久可常。此外斗智斗力之强,则有因强而大兴,亦有因强而大败。古来如李斯、曹操、董卓、杨素⑦,其智力皆横绝一世,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。近世如陆、何、肃、陈亦皆予知自雄⑧,而俱不保其终。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,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。福益外家,若专在胜人处求强,其能强到底与否尚未可知。即使终身强横安稳,亦君子所不屑道也。
【注释】
①臣工:群臣百官。
②子弟:泛指年轻的后辈。
③北宫黝:姓北宫,名黝,战国时齐国人。孟施舍:生平不详。曾子:曾参,姓曾,名参,字子舆,春秋末年鲁国人,孔子的学生。
④孟子:孟轲(前372—前289),名轲,字子舆,战国时期邹国人。
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、教育家,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。有“亚圣”之称,与孔子合称为“孔孟”。集义:犹积善,谓行事合乎道义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其为气也……是集义所生者,非义袭而取之也。”慊(qiè):满足,满意。
⑤自反:反躬自问,自己反省。
⑥仲由(前542—前480):字子路,又字季路,春秋末鲁国卞邑(今山东平邑县仲村镇)人,孔子的学生。
⑦李斯(约前280—前208):秦朝丞相,河南驻马店上蔡县人,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、文学家和书法家。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;秦统一之后,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制度,力排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、废除分封制,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、车轨、货币、度量衡的统一。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。曹操(155—220):字孟德,一名吉利,小字阿瞒,沛国谯(今安徽亳州)人,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、书法家。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,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,对内消灭二袁、吕布、刘表、韩遂等割据势力,对外降服南匈奴、乌桓、鲜卑等,统一了中国北方,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
济生产和社会秩序,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。曹操在世时,担任东汉丞相,后为魏王,去世后谥号为武王。其子曹丕称帝后,追尊为武皇帝,庙号太祖。董卓(?—192):字仲颖,陇西临洮(今甘肃岷县)人。东汉末年少帝、献帝时权臣,凉州军阀。官至太师,封郿侯。后被其亲信吕布所杀,余部由李傕等人率领。杨素(544—606):字处道,弘农华阴(今属陕西)人。隋朝权臣、诗人,杰出的军事家、统帅。北周时任车骑将军;灭陈后,进爵为越国公,任内史令;杨广即位,拜司徒,改封楚国公。去世后谥曰景武。
余陆、何、肃、陈:指陆建瀛、何桂清、肃顺和陈孚恩。陆建瀛(1792—1853),字立夫,湖北沔阳(今仙桃市)人。道光二年进士,官至两江总督。咸丰三年,江宁城破时死于太平军手中。何桂清(1816—1862),字丛山,号根云,云南昆明人。道光十五年进士,官至两江总督。咸丰十年,在太平军的打击下弃城逃命,后被朝廷斩首。肃顺(1816—1861),清末重臣,满洲镶蓝旗人,出身宗室贵族,爱新觉罗氏,字雨亭。历任御前大臣、总管内务府大臣、户部尚书、协办大学士等职,是咸丰帝顾命八大臣之一。“辛酉政变”中被斩首②菜市口。陈孚恩(1802—1866),字少默,号子鹤,别号紫藿,江西新城县(今黎川县)人。道光五年拔贡,仕至吏部尚书、军机大臣,为肃顺党羽,后被抄家,发配新疆。这四人的共同特点是为人强梁而下场都惨。自雄:自豪,自以为了不起。
【翻译】
凡是国家强盛的,一定是得到众多贤臣良相的辅佐;凡是家族兴旺的,一定是出了许多贤良忠孝的子孙。这也是关系到天道运命,不全是出于个人的谋划。至于一个人的强胜,则不外乎北宫黝、孟施舍、曾子三种情形。孟子能够积集仁义,使自己慨然自得,等同于曾子的无愧于心而理直气壮。只有实践曾子、孟子和孔子告诉仲由强胜的道理,自身的强胜才可以保持长久。此外斗智斗力的强胜,有因为强胜而迅速兴旺的,也有因为强胜而彻底惨败的。古时人如李斯、曹操、董卓、杨素等人,他们的智力都卓绝一世,而他们的灾祸与失败也超乎寻常。近世人像陆、何、肃、陈也都知道自己胆力超群,却都不能保持强盛到最后。所以我们在自己弱的地方,需要自修的地方,求得强胜就好;而在比别人强的地方,谋求更大的强胜就不好了。福气和利益都是身外之物,一个人如果专门在胜人处逞强,那么是否真能强到底,却都不能预料。即使是终身强横乡里安稳度日,这也是有道德的君子所不屑提起的。
【点评】
老子说:“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”曾国藩也认为,强有两种。一种是不可久长的斗智斗力之强,“古来如李斯、曹操、董卓、杨素,其智力皆横绝一世,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。近世如陆、何、肃、陈亦皆予知自雄,而俱不保其终”;另一种是可久可长的“曾、孟与孔子告仲由之强”。《孟子·公孙丑》载:“昔者曾子谓子襄曰:子好勇乎?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。自反而不缩,虽褐宽博,吾不惴焉;自反而缩,虽千万人,吾往矣。”曾国藩所追求的,正是这种“自反而缩”的强。因此,曾国藩说:“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,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。”
曾国藩不仅自己实践明强的心法,而且也时常教导弟侄们遵循明强的原则行事。他说:“强字原是美德,⑧前寄信亦谓明强二字断不可少。第强字须从明字做出,然后始终不可屈挠。若全不明白,一味横蛮,待他人折之以至理,证之以后效,又复俯首输服,则前强而后弱,京师所谓瞎闹者也。⑧亦并非不要强之人,特以耳目太短,见事不能明透,故不肯轻于一发耳。又吾辈方鼎盛之时,委员在外,气焰薰灼,言语放肆,往往令人难近。吾辈若专尚强劲,不少敛抑,则委员仆从等不闹大祸不止。”因此,曾国藩的“明强”之法值得称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