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子之立志也,有民胞物与之量,有内圣外王之业,而后不忝父母之生,不愧为天地之完人。故其为忧也,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,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。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,蛮夷猾夏则忧之,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余,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,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,此君子之所忧也。若夫一身之屈伸,一家之饥饱,世俗之荣辱得失、贵贱毁誉,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。

【原文】

君子之立志也,有民胞物与之量①,有内圣外王之业②,而后不忝②父母之生③,不愧为天地之完人。故其为忧也,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④,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⑤。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⑥,蛮夷猾夏则忧之⑦,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余,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⑨,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,此君子之所忧也。若夫一身之屈伸,一家之饥饱,世俗之荣辱得失、贵贱毁誉,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⑩。

【注释】

①民胞物与:民为同胞,物为同类。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。

于内圣外王: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。谓内备圣人之至德,施之于外,则为王者之政。

③忝(tiǎn):羞辱,愧对,辱。

④舜:传说中的上古帝王,是五帝之一。姚姓,有虞氏,名重华,史称虞舜。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,以受尧的“禅让”而称帝于天下,其国号为“有虞”。帝舜、大舜、虞帝舜、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,故后世以舜简称之。周公:西周初期政治家。姓姬名旦,也称叔旦。文王子,武王弟,成王叔。辅武王灭商。武王崩,成王幼,周公摄政。东平武庚、管叔、蔡叔之叛,继而厘定典章、制度,复营洛邑为东都,作为统治中原的中心,天下臻于大治。后多作圣贤的典范。

⑤讲:讲习,共同讨论研习学问。

⑥顽民:愚妄不化的人。梗化:谓顽固不服从教化。

⑦蛮夷:古代对四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。猾夏:扰乱华夏,外族侵扰中原。

⑧否闭:闭塞不通。

⑨匹夫匹妇:平民男女。泛指普通百姓。

⑩不暇:没有空闲,来不及。

【翻译】

君子所立的志向,要有民胞物与的器量,有内圣外王的功业,然后才无愧②父母的生养恩情,不愧身为天地间一个完善的人。所以,君子忧虑的是事业功德不如舜帝和周公,是不修养道德不精通学问。因为顽固的刁民难以教化而忧虑,因为野蛮的少数民族侵扰华夏而忧虑,因为小人当道而贤德之人被排斥埋没而忧虑,因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得到自己的恩惠帮助而忧虑,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忧国忧民、怜悯贫弱的优秀品质,也就是君子心中的忧虑。至于一人的成败,一家的温饱,世俗所说的荣誉和耻辱、所得和所失、富贵和贫贱、诽谤和赞美,君子是没有工夫为这些事而忧心费神的。

【点评】

立志是人生的成功之本。苏轼说:“古之成大事者,不惟有超世之才,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。”明代王阳明说:“夫志,气之帅也,人之命也,木之根也,水之源也。源不浚则流息,根不植则木枯,命不续则人死,志不立则气昏。是以君子之学,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。”孔子也是“十有五而志于学”,才有了“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”的卓越成就。

志是人生目标的选择,志是人生价值的体现。因此,立志要高远,持志要恒久。孔子要求人们自觉地“志于道”、“志于仁”,把道义的实现作为人生的价值目标。他说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”志不大则容易实现,使人轻易地处于满足状态,不思进取,所成就者小。只有远大的志向,才能不断地激励人们奋发向上,有所作为,从而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我超越的品性。所以,一旦立定了志向,就必须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。

曾国藩在家书中对子弟们说:“不如安分耐烦,寂处里闾,无师无友,挺然特立,作第一等人物。此则我之所期于诸弟者也。”他又说:“人苟能自立志,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?何必借助于人!‘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爷我欲为孔孟,则日夜孜孜,惟孔孟之是学,人谁得而御我哉?若自己不立志,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,亦彼自彼,我自我矣,何与于我哉?……日月逝矣,再过数年则满三十,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也!”可见,曾国藩不仅将有志视为取得成功的首要品质,而且主张治学的目的应在于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,自淑淑世,立己立人。正是因为有了这番民胞物与、修齐治平的宏志大愿,才有了后来曾国藩经历乱世、再造中兴的辉煌事功。

元芳,你怎么看?
    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