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修己治人之道,止“勤于邦,俭②家,言忠信,行笃敬”四语①,终身用之有不能尽,不在多,亦不在深。
古来圣哲胸怀极广,而可达于德者,约有四端:如笃恭修己而生睿智②,程子之说也;至诚感神而致前知③,子思之训也;安贫乐道而润身睟面④,孔颜曾孟之旨也;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,陶白苏陆之趣也。自恨少壮不知努力,老年常多悔惧,②古人心境,不能领取一二⑤。反复寻思,叹喟无已⑥。
【注释】
①笃敬:笃厚敬肃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言忠信,行笃敬,虽蛮貊之邦行矣。
②笃恭:纯厚恭敬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君子笃恭而天下平。”
③至诚:极为诚恳,诚心诚意。前知:预知,事先知道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至诚之道,可以前知。”
④润身:谓使自身受益。睟(suÍ)面:面色润泽。《礼记·大学》:
“富润屋,德润身。”
⑤一二:少许,一点点。
⑥叹喟:叹气,叹息。无已:没有休止。
【翻译】
关于自我修养和治理国家的道理,有这样四句话,“勤于政事,节俭治家,言辞忠信可靠,行为诚敬无欺”,这是可以终身适用而受益无穷的道理,话不在多少,也不在于多么深刻。
古往今来的圣贤们胸怀极为宽广,而可以到达至圣大德的,大概有四种境界:诚恳谦恭地自我修养而生出聪明睿智,这是二程的主张;精神感动神灵而达到预知未来,这是子思的遗训;安贫乐道而身体健康面色润泽,这是孔子、颜回、曾子、孟子的要旨;游观万物,吟诗作赋而意志安适,精神愉悦,这是陶渊明、白居易、苏轼、陆游的乐趣。我常常后悔自己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努力,而到年老体衰时往往生出悔恨忧惧的感觉,对于古代圣哲们的心境情趣,不能稍有领略。只能反复寻思,叹息感慨不已。
【点评】
孔子说:“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。”“为人之学”是做给别人看的,只是摆摆样子,很难内化为行为准则;而“为己之学”才是真正提高自我的道德学问,进而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的必然之路。所以孔子说:“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!”人生的境界虽有高低,但它全靠个人的努力,并不受外界的影响。孔子说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从“知之者”到“好之者”,最后到达“乐之者”的境界,就是实现了不思而得、不勉而中的至善境界,也就是实现了超凡入圣的天人合一境界。
曾国藩在内圣的修养道路上,勤于实践,不断探索。他创立了“五到”之说,就是“身到、心到、眼到、手到、口到”。关于“五到”的具体含义,曾国藩解释说:“身到者,如作吏,则亲验命盗案,亲查乡里;治军则亲巡营垒,亲探贼地是也。心到者,凡事苦心剖析大条理、小条理、始条理、终条理,理其绪而分之,又比其类而合之也。眼到者,著意看人,认真看公牍是也。手到者,于人之短长,事之关键,勤笔记,以备遗忘是也。口到者,使人之事既有公文,又苦口叮嘱也。”
在“五到”说的基础上,他又进一步提出“五勤”说。所谓“五勤”,就是:“一曰身勤:险远之路,身往验之;艰苦之境,身亲尝之。二曰眼勤:遇一人,必详细察看;接一文,必反复审阅。三曰手勤:易弃之物,随手收拾;易忘之事,随笔记载。四曰口勤:待同僚,则互相规劝;待下属,则再三训导。五曰心勤:精诚所至,金石亦开;苦思所积,鬼神亦通。”
“五到”、“五勤”之说,都是脚踏实地、事必躬亲的律己之学,也是进德修业、止于至善的为己之学。内圣修养如同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,要有“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”的务实精神,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。